首页 > 古诗词 >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

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
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
译文

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,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。

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,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。

注释
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异乡:他乡、外乡。 为异客:作他乡的客人。佳节:美好的节日。
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(zhū)萸(yú)少一人。登高: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。茱萸:一种香草,即草决明。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。

参考资料

  1. 邓安生 等.王维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221-222
  2. 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81-82
  3. 蘅塘退士 等.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72-73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,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。

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,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。

注释
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异乡:他乡、外乡。 为异客:作他乡的客人。佳节:美好的节日。
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(zhū)萸(yú)少一人。登高: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。茱萸:一种香草,即草决明。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。

参考资料:

  1. 邓安生 等.王维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221-222
  2. 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81-82
  3. 蘅塘退士 等.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72-73

赏析

  王维这首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诗载于《全唐诗》卷一百二十八。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。

 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,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。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。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、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,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。但千百年来,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,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。这种力量,首先来自它的朴质、深厚和高度的概括。

 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。王维家居蒲州,在华山之东,所以题称“忆山东兄弟”。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。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,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,毕竟是举目无亲的“异乡”;而且越是繁华热闹,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。第一句用了一个“独”字,两个“异”字,分量下得很足。对亲人的思念,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,都凝聚在这个“独”字里面。“异乡为异客”,不过说他乡作客,但两个“异”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,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。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,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、人情、语言、生活习惯差别很大,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,会感到一切都陌生、不习惯,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。“异乡”“异客”,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。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,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,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,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──最常见的是“佳节”──就很容易爆发出来,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。这就是所谓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佳节,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,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,所以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就是十分自然的了。这种体验,可以说人人都有,但在王维之前,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。而一经诗人道出,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。

  前两句,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“直接法”。几乎不经任何迂回,而是直插核心,迅即形成高潮,出现警句。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,造成后劲不足。这首诗的后两句,如果顺着“佳节倍思亲”作直线式的延伸,就不免蛇足;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,也很难办到。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:紧接着感情的激流,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,看似平静,实则更加深沉。

 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,登高时佩带茱萸囊,据说可以避灾。茱萸,又名越椒,一种有香气的植物。三四两句,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,佩带茱萸,而自己独在异乡,不能参与,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,但会显得平直,缺乏新意与深情。诗人遥想的却是:“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意思是说,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,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──自己不在内。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,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;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,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。这就曲折有致,出乎常情。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,正是它的深厚处、新警处。杜甫的《月夜》: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,和这两句异曲同工,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。

参考资料:

  1. 刘学锴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92-194

作者信息

王维
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,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非常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

相关推荐

相逢方一笑,相送还成泣。
祖帐已伤离,荒城复愁入。
天寒远山净,日暮长河急。
解缆君已遥,望君犹伫立。
先生千岁馀,五岳遍曾居。遥识齐侯鼎,新过王母庐。
不能师孔墨,何事问长沮。玉管时来凤,铜盘即钓鱼。
竦身空里语,明目夜中书。自有还丹术,时论太素初。
频蒙露版诏,时降软轮车。山静泉逾响,松高枝转疏。
支颐问樵客,世上复何如。

桃源行

渔舟逐水爱山春,两岸桃花夹古津。
坐看红树不知远,行尽青溪不见人。
山口潜行始隈隩,山开旷望旋平陆。
遥看一处攒云树,近入千家散花竹。
樵客初传汉姓名,居人未改秦衣服。
居人共住武陵源,还从物外起田园。
月明松下房栊静,日出云中鸡犬喧。
惊闻俗客争来集,竞引还家问都邑。
平明闾巷扫花开,薄暮渔樵乘水入。
初因避地去人间,及至成仙遂不还。
峡里谁知有人事,世中遥望空云山。
不疑灵境难闻见,尘心未尽思乡县。
出洞无论隔山水,辞家终拟长游衍。
自谓经过旧不迷,安知峰壑今来变。
当时只记入山深,青溪几度到云林。
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。

译文:

渔舟顺溪而下,追寻那美妙的春景,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。

花树缤纷,忘记了路程远近;行到青溪尽处,忽然隐约似见人烟。

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,再往前,豁然开朗一片平川。

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,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。

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,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。

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,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。

明月朗照,松下房栊寂静;旭日升起,村中鸡犬声响起。

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,争相邀请,询问那世上的消息。

清晨的街巷,家家打扫花径;傍晚的溪边,渔樵乘船回村。

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,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。

从此隐居峡谷,再不管外间变化;世人求访异境,不过是空望云山。

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,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;

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,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。

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,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。

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,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。

此日又逢春天,依然遍地桃花水;仙源何处,已杳杳难寻,不辨道路!

了解古诗词

古诗词

本站精心收录了近30万首中华古诗词,囊括300余万诗句,融汇了从先秦到近代各朝各代的经典佳作。您可尽情探索唐诗宋词元曲,饱览文人墨客笔下的锦绣山河、人间百态。本平台支持多维度搜索,无论您想按诗词全文、特定诗句、作者姓名、句首或句尾关键词查询,都能便捷地找到心仪作品。让我们一同品读千年文化精髓,感受古人智慧,在字里行间中汲取东方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养分。

最近更新